SONY A1试用感受 
Category : 摄影 | Post on 2021/08/12 16:11 by Richard | Comments:0
SONY A1是大法家族最新的旗舰无反机身,以将近五万港币的机身价格,就彰显了它的定位。




这次土豪朋友出手,于是有了这个不完整的匆匆一试,记录下一些感受。
机身配置:
配件:
总体价格:
- 机身:
测试镜头:
1. Sigma 135/1.8 ART + Sigma MC-11
2. SONY 24/1.8
总结:
A1的配置够强劲,主要体现在:
1. 特地为A1打造的双Bionz XR处理器,保证极高的处理速度
2. 堆叠式感光元件,里面有自己独立的高速缓存,以及更大的处理线路,所以可以达到:
- 超快的1/200秒读取速度
- 1/200s的电子快门闪灯同步速度
- 超低的果冻快门效应
- 每秒120次的对焦/曝光检测
- 每秒30张的纪录能力
- 无过黑画面的连拍能力
实际操作下来,感受是:
1. 做工丶结构
a. 做工丶质地不错,沿用A7、A9一直下来的外观以及手感。
b. 尺寸:原则上很好,但是都算是专业机身了,对男摄影师而言,还是被逼太监了,我无处安放的尾指啊,又不想惯出兰花指来。最好下面再高出半个尾指的高度,那使用起来就完美了,不一定是直倒那麽大件。加上直倒,整个相机的体积真是大了太多,再说竖排也不一定要用直倒,右手在上的姿势本人一直觉得稳定性也很好。
c. 独立的对焦方式调整旋钮,这几个旋钮的调整都非常方便。
d. M档操作时,拇指丶食指的前後双滚轮设计,操作还是很方便的。
e. 接口充足没有问题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机身侧边打开盖门,竟然出现一个1000BASE-T的网络接口,真是令人惊呆。
f. 上翻式的触摸屏,没法做自拍,估计专业级定位的机器,就是给你拍别人的,不考虑你自拍的需求了。
2. 亮点:
a. APS镜头自动识别,很好,可以兼容旧有的镜头,虽然直接裁剪到了2100万像素。
b. 连拍——狂风骤雨般,很爽,并且不是一般的爽,只有电脑硬盘会很不爽。
c. 眼部对焦的识别,还是比较厉害的,除了下面槽点1的情况,有时候眼睛只是小小露出一点,它就找到了,对焦成功。爲此专门试过路上眯缝眼的行人,眯眼丶侧脸。。。再说,路上行人都是戴着口罩的,如何正确知道那是一个人呢?在人脸识别的基础上,才是找到眼睛啊。
d. 白平衡处理得非常好,A1在军舰部前方新增了机外的白平衡感测器,除了感光元件内的白平衡感测以外,机外感测器可以给CMOS一个没有经过镜头的光线数值,藉此让画面的白平衡更加准确。夜间,理查特别在旺角找了一间纯纯黄色招牌的店铺,夜景灯色干扰之下,很容易把整个片子的白平衡都带偏的。不过,实拍之下,发现A1的白平衡相当准确,旁边的店铺招牌没有受到干扰,实力在线。
e. 在成功的拍摄中,画质还是相当不错的,结合135/1.9 ART,能够有所发挥,1:1看有很多相当震撼的细节。
f. 巨大的EVF,分辨力也足够,用起来非常舒服,符合其高端的身份。
3. 槽点:
a. 对焦系统主题选择:在周边物件很多的情况下,例如在人来人往的街头,相机似乎经常难以,正确聚焦到目标上面,经常无法找到即便是正面怼镜头的人物作爲主体。出片率远比想象得低很多。总共380张实测片中,只有10张成功的。可能还需要摸索。这或者只能归咎於我对於系统的期待值太高,是我想多了。很多时候需要将对焦区域从宽切换回中间固定,这样就几乎张张成功。
b. 对焦问题:自动连续对焦AF-C时,夜间,就算目标不移动,发现镜头在不断前後漂移,拍物件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,但对象是一个人的时候,就连续出现不止一次。单次对焦AF-S没有问题。难道是因爲我用MC-11加上Canon镜头的原因?
c. 快门声音,并没有设置静音的时候,快门声音就像是静音一样,很轻很轻,不过就是没有什麽机械感。
d. 内存卡槽开关的设计有点奇怪,先向下拨动开关,再向後拉开舱门。这个一只手指操作有点别扭,总觉得拗着手指。习惯了佳能的同一方向(向後)拉开,觉得比较人性一点。
e. 在这等高端机型上,应该是坚持了五千万像素的原因,高ISO的表现,并没有相应地“高端”或者“震撼”。这是鱼和熊掌的问题,当然其实表现已经是不错了,跟早前A9加上2.8手持夜景给我的震撼类似,但是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惊喜。
4. 总结:价格将近五万的无反机身,不禁让人有更多的期待,多出来的功能,用不用得上,是否毅然出手,就是各人的选择了。
最后编辑: Richard 编辑于2021/08/12 16:20
这次土豪朋友出手,于是有了这个不完整的匆匆一试,记录下一些感受。
机身配置:
配件:
总体价格:
- 机身:
测试镜头:
1. Sigma 135/1.8 ART + Sigma MC-11
2. SONY 24/1.8
总结:
A1的配置够强劲,主要体现在:
1. 特地为A1打造的双Bionz XR处理器,保证极高的处理速度
2. 堆叠式感光元件,里面有自己独立的高速缓存,以及更大的处理线路,所以可以达到:
- 超快的1/200秒读取速度
- 1/200s的电子快门闪灯同步速度
- 超低的果冻快门效应
- 每秒120次的对焦/曝光检测
- 每秒30张的纪录能力
- 无过黑画面的连拍能力
实际操作下来,感受是:
1. 做工丶结构
a. 做工丶质地不错,沿用A7、A9一直下来的外观以及手感。
b. 尺寸:原则上很好,但是都算是专业机身了,对男摄影师而言,还是被逼太监了,我无处安放的尾指啊,又不想惯出兰花指来。最好下面再高出半个尾指的高度,那使用起来就完美了,不一定是直倒那麽大件。加上直倒,整个相机的体积真是大了太多,再说竖排也不一定要用直倒,右手在上的姿势本人一直觉得稳定性也很好。
c. 独立的对焦方式调整旋钮,这几个旋钮的调整都非常方便。
d. M档操作时,拇指丶食指的前後双滚轮设计,操作还是很方便的。
e. 接口充足没有问题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机身侧边打开盖门,竟然出现一个1000BASE-T的网络接口,真是令人惊呆。
f. 上翻式的触摸屏,没法做自拍,估计专业级定位的机器,就是给你拍别人的,不考虑你自拍的需求了。
2. 亮点:
a. APS镜头自动识别,很好,可以兼容旧有的镜头,虽然直接裁剪到了2100万像素。
b. 连拍——狂风骤雨般,很爽,并且不是一般的爽,只有电脑硬盘会很不爽。
c. 眼部对焦的识别,还是比较厉害的,除了下面槽点1的情况,有时候眼睛只是小小露出一点,它就找到了,对焦成功。爲此专门试过路上眯缝眼的行人,眯眼丶侧脸。。。再说,路上行人都是戴着口罩的,如何正确知道那是一个人呢?在人脸识别的基础上,才是找到眼睛啊。
d. 白平衡处理得非常好,A1在军舰部前方新增了机外的白平衡感测器,除了感光元件内的白平衡感测以外,机外感测器可以给CMOS一个没有经过镜头的光线数值,藉此让画面的白平衡更加准确。夜间,理查特别在旺角找了一间纯纯黄色招牌的店铺,夜景灯色干扰之下,很容易把整个片子的白平衡都带偏的。不过,实拍之下,发现A1的白平衡相当准确,旁边的店铺招牌没有受到干扰,实力在线。
e. 在成功的拍摄中,画质还是相当不错的,结合135/1.9 ART,能够有所发挥,1:1看有很多相当震撼的细节。
f. 巨大的EVF,分辨力也足够,用起来非常舒服,符合其高端的身份。
3. 槽点:
a. 对焦系统主题选择:在周边物件很多的情况下,例如在人来人往的街头,相机似乎经常难以,正确聚焦到目标上面,经常无法找到即便是正面怼镜头的人物作爲主体。出片率远比想象得低很多。总共380张实测片中,只有10张成功的。可能还需要摸索。这或者只能归咎於我对於系统的期待值太高,是我想多了。很多时候需要将对焦区域从宽切换回中间固定,这样就几乎张张成功。
b. 对焦问题:自动连续对焦AF-C时,夜间,就算目标不移动,发现镜头在不断前後漂移,拍物件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,但对象是一个人的时候,就连续出现不止一次。单次对焦AF-S没有问题。难道是因爲我用MC-11加上Canon镜头的原因?
c. 快门声音,并没有设置静音的时候,快门声音就像是静音一样,很轻很轻,不过就是没有什麽机械感。
d. 内存卡槽开关的设计有点奇怪,先向下拨动开关,再向後拉开舱门。这个一只手指操作有点别扭,总觉得拗着手指。习惯了佳能的同一方向(向後)拉开,觉得比较人性一点。
e. 在这等高端机型上,应该是坚持了五千万像素的原因,高ISO的表现,并没有相应地“高端”或者“震撼”。这是鱼和熊掌的问题,当然其实表现已经是不错了,跟早前A9加上2.8手持夜景给我的震撼类似,但是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惊喜。
4. 总结:价格将近五万的无反机身,不禁让人有更多的期待,多出来的功能,用不用得上,是否毅然出手,就是各人的选择了。
最后编辑: Richard 编辑于2021/08/12 16:20